这方白河

2018-06-21  A+ A-

□ 楠木

惠芳是白河人,一个土生土长,一天也没离开过白河的女子,她那亭亭玉立的苗条身段,清秀白皙的小鸭蛋面庞,说起话像唱歌一样的白河口音,还有那嘴有一张,手有一双,入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干练率性,丰富了人们对“白河水色”的诸多想象。上世纪80年代末,电视上热播《渴望》,剧中的刘慧芳妇孺皆知。正当此时,《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了《白河有个刘惠芳》的文章,说的是这个刘惠芳抓计划生育的先进事迹。那时的计划生育工作是公认的天下第一难,但惠芳却以母性的情怀,精湛的技艺,把一个条件艰苦、财政拮据的贫困县计划生育抓得风生水起。她不是学医的,但自学成才,把手术做得像绣花一样,深得广大适龄姐妹的赞誉。

当然,她也不是光吃素的,县上有个叫羊娃的局长,闷骚闷骚的,常拿计生话题开涮惠芳,不分场合地戏谑她的同行姐妹。一次在乡下,他们狭路相逢,这个羊娃的荤话刚一开腔,只听惠芳一声吆喝“上”,五六个计生女干部一拥而上,四脚四手地把这老弟就拽上了手术床,三下五除二就摘下了腰带,退下了裤子。这一下,羊娃可真怕了,连连告饶:“我的姑奶奶,刀下留人呀!”

惠芳退休后来到安康带孙子,今年春节,她诚邀几个退下来的老同志在家小聚,席间的话题自然是围绕白河的。大家热烈地议论着白河水色、白河印象、白河精神……惠芳说,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要我说,在我们白河,一方人造就了一方水土。

大家齐声点赞,还真是!

汉江流过白河,算是走出了秦地,这里三面环楚,正是秦楚咽喉。绣屏山临江而立,县城倚山而建,从码头河街到峰巅的魁星楼,山与城齐峰相依。每当汉江雾霭升腾,抑或雨后乍晴,半个县城就耸于彩霞云蔚之上,好一幅天上白河的胜景。

在山城的腰眼处有一泓涌泉长春涧,直流而下,恰似一挂鞭炮悬于半天,直抵汉江,沿溪流踏出了一条道。清康熙四十年,开始顺山涧小道修路置桥,故俗易其名“桥儿沟”,这便是最早的从江岸码头通往县衙的官道了。桥儿沟与河街以城门为界,也就有了城里城外之分。这是迄今见到的最为秀巧的城门,依山势凿石而建,三人并行尚显拥挤。主道全长600余米,宽若丈余,窄仅三尺,多是岩石台阶,青石铺道,全程一路直上,是需要几口气才上得去的。

虽名桥儿沟,却是一条街,一条浓缩和积淀了白河人的初心、乡愁和精气神的天街。在山势陡峭,道路狭窄的峡谷之中,清初的民居、老字号的店铺、时尚的假日旅馆、怀旧的书屋、清逸的歌风茶舍,还有那弥漫着白河木瓜酒的醇香和法国白兰地柔情的忘我酒吧,遍布于一街两旁,鳞次栉比,绵延向上。桥儿沟既是山谷里的街区,也是县城里的花园,那些个小桥流水,古木翠竹,山花绿荫与鱼嬉鸟鸣相谐生趣,垂直而上的主街与纵横交错的支巷胡同浑然一体,曲径通天。

在桥儿沟,最富盛名的当数至今保存完好的耿、衷、罗三家大院了。这几个大户都是白河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他们留下的这几个大院,将具有典型江南徽派建筑风格的马头墙、黛青瓦、格子窗及鲜明徽州特色的砖雕、石雕、木雕嫁接于秦巴汉水的空谷幽水之间,依山而建,傍水而栖,顺势而筑,错落有致,呈现出一种融南汇北,山水一色,人居和谐的自然之美。还有让白河人引以为自豪的福泉、甘泉、香泉、温泉和凉水泉五眼清泉,其中“温泉”二字,由前清进士卫如玉所题。五泉一律凿山建造,开凿巧秀,泉水清冽,冬暖夏凉,至今仍是佳茗上水。出人意料的是,在这寸土寸金之地,居然有一座道家寺院,一座佛教庙宇,还有一座颇具规模的天主教福音堂。

以桥儿沟追忆过去,是为了记得来路,汉江流过白河经历了多少时光,无人考究。但白河的先人从开凿桥儿沟开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创业的故事,却如滚滚汉江,生生不息。

白河人的修田造地是闻名全国的,但这却是老天逼出来的。这里无地少土只有山,许多专家认为不适宜人类居住,所以才有了古县衙无处落座逼上绣屏山的无奈,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贫瘠的土地资源更让老百姓世代不得温饱。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一个叫李群欣的县委书记,带领二十万白河人民展开了“石坎坎,金碗碗”大规模修田造地工程,以“苦抓、苦干、苦帮”的坚韧,一干就是二十年,涌现出一大批像高远璋、韩昌才、孙厚德这样的造地英雄和劳动模范。到1990年,全县兴修石坎水平梯地15.5万亩,达到人均七分基本农田,1991年,时任国务委员陈俊生在这里主持召开了全国扶贫经验现场会。陈俊生同志带队来到反沟村,只见级级石坎托起层层梯田伸向山峁,坎边的良桑郁郁葱葱,枝壮叶肥,田里的庄稼飒飒作响,丰收在望,同步建设的小流域治理和植树造林工程一派生机。会议之后,白河人并没有止步,咬紧牙关又是六年,在陕南土石山区率先实现了人均一亩基本农田。其时,全县共兴修基本农田 21.3万亩,筑砌的石坎达到了3万多公里。如今,集三十年之功建设的基本农田,已经成为新时期现代产业园的稳固基石和宝贵财富。1991年冬,陈俊生国务委员召我进京汇报工作,再一次提到了白河的修田造地,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扶贫是需要白河精神的。”

像“石坎坎,金碗碗”一样,白河的教育也自是会当临绝顶了。白河高中的牛校长,本是个儒雅的师长,四年的高中新校区建设下来,更像是一条汉子。他深有感慨并不无豪迈地说,就是要把白河高中建成一座山!白河高中新校园是白河有史以来建设的震撼之作,且不说决策者的远见卓识,建设者的呕心沥血,单是工程本身就是对白河精神最有力的诠释。2010年,在全县教育资源的整合中,高中建设提到了议事日程,苦于没有符合建校要求的土地,让决策者感到老虎吃天无处下爪。一个教书人,大胆地向县委县政府提出在县城背面的冯家坡建设白河高中,当时这个建议一出,四方为之一震,慨叹雄心虎胆。不过,这是在白河,也只有在这方白河才可能生成这样的设想和气魄,才有敢于这等“妄想”的人,因为这是一群始终站在大山肩膀上的人。

冯家坡位于县城的西南侧,东有周家沟,山下是白石河,316国道从山腰穿行而过,新校区就规划在公路上方百米的整个一面山上,垂直高度188米,南北宽度557米,仅水平锚素挡墙就达157米,校门前挡墙高差43米,校园后山挡墙高差89米,学校正面投影面积230亩,建筑面积16.16万平方米。登上绣屏峰,放眼白河高中,“楼起千仞映汉江”,犹如一座山巅圣堂,分外夺目,只有此时,你才能真正感悟白河的高度。

校园的布局堪称优美,听说同济大学的孙光临教授因此设计获了奖,赢得广泛赞誉,引得许多学校和行家前来观摩。可容纳5000高中生的4幢教学楼,2000人可同时就餐的上下三层食堂,一应俱全的图书馆、实验室、语音室、艺术馆,礼堂,整洁明亮的教师办公室和学生宿舍,在道路、回廊、上下通道和绿树、花圃、草坪、小品的灵巧布局中,将大山的品格,汉江的柔美,育人的崇高和校园文化凝结在新校区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里。校门前的七十二级石阶,耸立于教学主楼上苍劲有力的“立德弘志,求真创新”校训,中华文化“万世师表”孔子的巨幅汉白玉雕像,由白河二字抽象为腾飞凤凰的红色雕塑《放飞希望》,显得那么的厚重雅致、宏伟大气和志向高远。

让人叹为观止的更数恢宏的体育场了,体育场在校园的最高处,顺山势而建的观礼台和观众看台,正对着标准的塑胶田径运动场,在观礼台上安装着超大的电子显示屏。田径场的东头是两排并列的12个篮球场,球场的周围是单双杠、木马、吊环等体育设施。眼前的这一切,在川道平原可能不足挂齿,但在这高山之巅,就不能不让人油然而生感动。信步在运动场上,清新的空气让呼吸显得那么自由,那奔跑的孩子们,以从未有过的自信与活力,仿佛伸手就能摘下一朵云彩。眺望前方,是那连绵不断,层峦叠嶂的青山,山下奔流的汉江,怀揣着孩子们绿色的梦,流向远方。

山城也有平地,那是山根下,汉江边的老河街。山城是以河街发端的,千百年来,白河码头成为东西物资交流的重要驿站,河街因而兴盛,会馆、商号、钱庄、客栈、酒肆、茶馆、粉巷、戏楼俱全,人称汉江水道上的“小汉口”。上世纪30年代修筑了汉白公路,60年代修建了丹江电站,70年代又修通了襄渝铁路,此后,汉江航运渐渐走向衰落,沿江的码头河街风光不再,一片凋零。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这里就成了水患和棚户区的代名词。2010年“7·18”洪灾之后,我陪省长来到这里察看受灾群众的生活安排,那时洪水已经退尽,灾民刚刚返回,见到省长,群众纷纷拥向前来,几位大娘大嫂,拉着省长的手,哭诉着逃灾的艰辛。她们一个劲地给省长说,我们搬了一辈子的家,实在搬不了啦。省长的眼圈红了,不住地给大家承诺,我要管,我要管。

河街改造工程就是在这年的年底正式启动的。依然是这个白河,他们没有简单地移民搬迁,让灾民安居了事,而是统筹规划了一个全县最大的民生工程,首先把防洪标准从二十年提高到了五十年,把列入文物保护的会馆等古建筑保留迁建,为1000余户老河街居民建设了移民新居。然后,顺老河街堤防,在汉江滩涂上开工建设了一个上下四层集市政基础设施、市民休闲、过境公路、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工程,第一层在水下,是通讯、电力等线缆和排涝、污水管网。第二层是亲水广场,与汉江十年一遇的水位等高,既不影响汉江行洪,又能让市民直接亲近汉江。第三层是按高速公路标准建设的过境公路,将从山城穿境的公路改到了江边,深得市民的赞许。第四层是“水色广场”,挺拔俊秀的山城与烟波灵动的汉江在这里紧紧相拥,融为一体。这个工程高达28米,长928米,宽22米,堪为壮美,玉树临风,正如一个伟岸的阳光少年,在这里等候心中那脂如水色的姑娘。

此前一年,十(堰)天(水)高速公路建设推进到白河,饱受四塞之苦的白河人极希望沿途多有几个出口,就像他们县委书记说的,多开一个出口,就多解放几万人。他们的恳求让高速集团的老总纠结着,很为难。那日,前期勘察线路的专家们来到白河,晚上,白河县为他们奉上了一台《白河水色》的歌舞剧。剧情的最后,当演到白河人像养育女儿一样的保护汉江,像女儿出阁一样的将一江清流送往京津大地时,台上台下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几位老专家激动得热泪纵横,他们充满深情地说,白河人民以巴山的境界和汉江的情怀,把心爱的女儿送给了我们,十天高速有什么理由不报答白河的父老乡亲!

白河境内53公里的高速公路,设了三个进出口。通车典礼的那天,《白河水色》剧组来了一群天真烂漫、花枝招展的孩子,随着音乐响起,稚嫩无邪的童声里传来了古老的歌谣:

“对面坡上一树枣,

长棍短棍打不到,

脱下绣鞋上树摇,

摇下一堆大红枣。”

分享到:
返回首页 | 87836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