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张洪林 单位:白河县发展和改革局
“《梁家河》这书可以借我一本吗?”对,这就是我与它第一次相遇。从它身上我第一次认识了解到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的峥嵘岁月、不朽知青路。
我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住了,不用说,我一口气读完了全书。我震撼了、折服了,我震撼的是青春当激情燃烧,我折服的是习主席脚踏实地做事为民的情怀。有道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故仰望星空需脚踏实地。
迷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务虚。人生的道路上并不总是康庄大道也没有一世的坎坷崎岖,只要我们认真对待终将有所收获。那年,习主席知青到延安,插队梁家河,初见陕北山山峁峁,滚滚黄尘,他迷惘了、彷徨了。以至于多年后他坦言:“陌生的环境中,周围遭遇的又是不信任的目光,年仅15岁的我,最初感到十分的孤独”。于是他当了一次“逃兵”,却兵败北京城,幸运的是五个月的看管使他化迷惘为目标。“扎根农村,扎根一辈子”是对他当年心系基层,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最好写照,也是他走出困惑成就人生——心的起点。
书山路勤为径,学海涯功于实。习主席成为全国人民爱戴的领袖和普通的大众一样都是干出来的。从梁家河到中南海、从村支书到总书记,求真务实是他身上恒有的亮点。打坝淤地、建沼气池、成立铁业社……这一切都是他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创建出来的。“撒奸儿”一个地道的陕北方言,现在传遍大江南北,人尽其意,究其原因是“他干活从不‘撒奸儿’。那时候谈不上什么劳动保护措施,没有手套,习近平直接用手抓住木夯用力往下砸,一天下来,手上全是泡。
第二天再干,泡磨破了,开始流血。但不管多累多苦,‘近平一直拼命干’从不‘撒奸儿’。”如果习主席不求实务、怠工懒散、好高骛远,还会有人为他这样点赞吗?我想正是因为他抓铁留痕的精神,得到世人认可方获赞不绝口,功成名就。作为发改人员我们更应该有奉献精神、务实精神,忧在前乐在后,多干活多谋划为经济社会发展呕心沥血、殚精竭虑。
青史留名处,多是务实人。登上心中的高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挫折、坎坷拦路虎时有出没,然最怕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登峰人,这一规律亘古不变。吴王石室囚勾践,勾践昼出夜伏勤于耕作,忍辱归国,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已成千古佳话;《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非司马光一日之成,十九年如一日,务实撰书,已成传世名著;当别人都随波逐流出国留学远涉重洋时,毛主席却专注东学,务实钻研,终获真知灼见。以星星之火燎原中国大地,最终带领全国人民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梁家河》一经出版就在全国上下形成了《梁家河》热,不仅因为它写的是习主席,而且还有它厚重的文学性。这本书先后经过45次的修改才定稿出版,正是因为撰写组务实求真的工作态度才成就了它非凡的文学地位。不管是驻村还是在城镇,不管是精准扶贫还是常规业务,我们都要务实求进,做一个务实的新时代建设者,为美丽富裕新白河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从“差不多先生”到“就那样”,总有些人认为他们已经看破红尘,飘飘然于世人之上,事实是他们知之甚少,薄学才浅,而那些看似傻实则智的人业精于勤,深根大地,最终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虽然当今社会的经济水平、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已与往日有巨大飞跃,但是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干事成事的基本规律没有变。
读完《梁家河》我心潮澎湃,久久未能平静,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名与实相生,务实多一分,务虚便少一分,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认真践行习主席求真务实的精神,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