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苦”精神催生“幸福白河”
——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蝶变之路
878365.com讯(记者 张思成 张俊 谭西 通讯员 鲁延福 阮郁)
【开栏语】:为全面、深度、多维呈现白河经济社会发展的沧桑巨变和辉煌成就,生动展示从孕育“三苦”精神到“幸福白河”的生动实践,着力提升良好对外形象,为加快构建美丽富裕新白河,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浓厚氛围,从即日起,本报推出“誓以三苦换甘甜 幸福白河谱新篇”系列报道,和广大读者一起,见证这座秦楚边城的成长之路。
从“天宝模式”到“三院样板”,从河街改造到桥儿沟新貌,从“黄氏家规”到“教育名片”……看得见的是变化,看不见的是传承。
以“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为核心的“三苦”精神,从上世纪70年代萌芽,历经四十多年的发展演变,最终成就了今天的秦楚边城,一个以甘甜为主要感受的新时代——“幸福白河”。
一切正如县委书记陈晖所说:“‘三苦’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激发精气神,引领全县干部群众奋发有为的强大动力。白河人‘苦’了四十多年,也确实到了应该开花结果的时候。但白河的步子不能停下,如何回顾总结这些年的经验得失,在‘三苦精神’的激励下走得更远,是新时代新‘三苦’新白河要做的事情。”
日新月异,气象万千。所幸白河没有辜负这四十年,才使得今天的脚步如此稳健、有力、厚重。
“苦”是手段,目的在发展
幸福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纵观这四十年,白河发展的道路从未停止。从1978年到2017年,全县生产总值由3943万元增加至675129万元,增长170倍,年均增长12.3%;财政总收入由530万元增加到25617万元,增长48倍,年均增长11.8%;地方财政收入由113.6万元增加至8912万元,增长78倍,年均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8.8元增加至9154元,增长155.7倍,年均增长13.8%。
尽管数字的变化惊人,但经历了四十年的漫长岁月,再稍作横向对比,2018年2月9日,在县委十五届四次全会上,县委常委会一班人“发展不足是白河面临的最大困难,增收致富是人民群众最大愿望”的基本判断,就显得客观和理性。现实依然严峻,唯一的选择,就是继续以“三苦”精神为旗帜,把“发展第一要务”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之中。
白河的发展,成就已经相当令人瞩目。在“十二五”期间,全县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达到省市平均水平,六个翻番目标全面实现。三次产业比由2010年的25.1∶37.1∶37.8调整为2015年的14∶59.1∶26.9。以农业园区、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为带动的现代农业体系初步建立,以汽车装配、新型材料、医药化工、木瓜制品、服饰加工为主导的新型工业逐步壮大。以县城防洪保安、316国道县城过境段改线、河街棚户区综合改造、避灾扶贫移民搬迁、白河高中新校园、汉江白河电站、地方道路升级改造、重点旅游景区开发、汽车装配产业、县城文化体育中心建设等“十大工程”为代表的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和加快推进,为白河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步入“十三五”新征程的白河县,依然坚持把追赶超越作为全县工作的主线,把经济提速增效作为追赶超越的根本支撑,三次产业协同并进,2017年生产总值增速位居全市第二。白河电站全面复工,河街三线工程、白河水色生态科技园、汉江白郧大桥、天宝梯彩农园景区等一批重点工程和产业项目扎实推进,旅游发展也呈现出良好势头。
39岁的卡子镇凤凰村人肖世国,是在“三苦”精神浸润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的个人经历,也成了白河发展路径的一次个体印证。尽管只有初中文化,还在煤矿、砖厂卖过苦力,但借助发展的大潮,肖世国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从2003年在三盛电子有限公司做绕线工起步,他迅速从组长做到了中层。2010年,已颇有经验的他在广东省惠州市创办友利盛电子厂,并迅速将厂办到了梅州等地。2017年,肖世国以返乡能人的身份,创办了陕西友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已在白河独资、合资开办工厂5家,带动就业300人左右。按照他的计划,两年内还要在白河每个镇都开办一两家工厂。
个体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态势,汇集成了白河加快发展的涌流。白河经济社会发展全省监测排名从70多名上升至41名,2007年、2008年、2012年获得全省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奖,2009年、2012年、2013年、2014年4次获得全省工业增长速度前十名。
“苦”是途径,一切为民生
现如今,当个白河人有多幸福?看看白河一中就知道了。
重教兴学是白河的传统,经济并不发达的白河,却始终在“勒紧裤腰带”办教育。从“一无两有”到“普六”、“普九”,再到实施“双高双普”,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北学旬邑,南学白河”,并不是空穴来风。
“倾尽所有”、“举全县之力”,白河人常用这两句话来形容领导层抓教育的魄力。投资4个亿的白河一中,所用地块是白河县城唯一一块可用于大规模建设的用地。白河对教育的高看一眼和厚爱三分,表现得始终如一。
在县城生活了40多年的白河县人大代表、桥儿沟社区主任张孝云,见证了太多白河教育的传奇故事。“无论成绩咋样,把孩子放在白河一中我们放心。很多家长几乎把孩子的学习生活全部托付给了学校,我们这里的孩子,没有在外上补习班的习惯,在学校里老师就教得好好的。一些顽皮的孩子最后居然还能考上重点大学,家长都想不到。”张孝云说。
把“三苦”精神延伸到教育领域,通过“领导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最终换来了白河教育的“幸福纪”:连续17年,白河高考二本及以上上线人数保持全市领先;连续15年,高考直升率和万人比位居全市第一;自2010年市政府设立高考励志奖以来,白河13名学生获此殊荣,连续7年从未间断。
在白河,“两个80%”一直都是关键词。财政总支出和新增财力的80%都用于民生事业,着力推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白河通过这种途径,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这样的幸福感,西营集镇居民邢忠宝有了越来越为真切的感受。今年47岁的邢忠宝,30岁那年在煤矿打工时遭遇事故,之后媳妇也走了,丢下三个未成年的孩子。靠着政府照应,邢忠宝的日子一天天艰难地往前走。他没想到,出不了门的自己,居然还能找到工作。看他生活困难,在镇里的协调下,镇上一家做电子配件的新社区工厂,老板每天送原材料上门,再把做好的成品拿走,让他在家轻轻松松一天赚个五六十元。
能就地转化成工人,真正实现“楼上居住,楼下上班”,多亏了“新社区工厂”这个新生事物。为了让兄弟姐妹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务工增收,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结合苏陕扶贫协作,借助安康打造毛绒玩具集群的大气候,就在今年春节后的短短几个月,白河11个乡镇8个都建起了毛绒玩具厂,成为安康就业脱贫的旗帜和标杆。
“苦”是暂时,幸福才是关键词
“三苦”精神陪伴白河走过这么多年,互相支撑,互相成就,共同发展,但在21万白河人心里,奋斗不苦,拼搏不苦,“苦”只是暂时的,幸福才是白河的关键词。
“三苦”精神本身,就已是白河最靓丽的一张名片。2001年11月,是省委将白河一以贯之的艰苦奋斗精神概括为“三苦”精神,这才有了安康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全市学白河”的决定。2003年6月,省委在白河召开学习白河县艰苦创业精神现场会,“三苦”精神由此正式走出安康,走向全省乃至全国。
而由“三苦”精神引领的白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贯穿脱贫攻坚历程取得的巨大成效,形成的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白河经验”,则成了从“三苦”精神到“幸福白河”的另一种注解。
“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 “黄氏家规”被中纪委网站推广、“支部建在网上,党员连在线上”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家风正方可行远》公益短片被中省市媒体相继转载推广、连续两年获得“全省综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先进县”、社会公众安全感连续七年位居全省前列、十九大理论宣讲等多项工作和创新做法被中省主流媒体深度报道……“三苦”精神浸润下的这1453平方公里土地,正不断壮大自己的影响力。
不论是从上至下,还是从下至上,这种影响力日趋入微。白河县西营镇,这个有6个社区工厂的山中小镇,有自己的镇歌、镇赋和宣传片,时时体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冷水镇三院村村民巴文成,没有双手也要奋力脱贫,依靠扶贫贴息贷款发展家畜养殖,在致富路上一路奔跑。如今的新名片桥儿沟,也是因为当初顶住多少压力没有拆除,才有了如今这难得的旅游景点和宝贵财富。
尽管还存在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诸多问题,但白河的勇气和决心,却从未淡化过。“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喜也有泪水”陈晖这样总结白河的2017年。其实这四十年来白河的每一个年份,基本都可以这样形容。所不同的是,在这总结背后,他还有深层次的思考。
作为一个县域发展的掌舵者,“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无畏气概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是陈晖一以贯之强调的。但他始终坚信:“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只要不忘“三苦”精神和在“三苦”精神持续激励下的21万群众,就一定能够汇聚起建设美丽富裕新白河的磅礴力量,携手走向“幸福白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