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搬出穷山窝 踏上康庄道
——白河县移民搬迁工作纪实
878365.com讯(记者 来庆琳 通讯员 阮郁 王琛 王成)“昔日住在深山林,人背马驮路难行;生态移民工程到,党的政策惠万民。”这是白河县冷水镇花湾社区村民王新成老人时常挂在嘴边的顺口溜,同时也道出了全县避灾扶贫移民搬迁户的共同心声。
走进花湾社区,一栋栋具有徽派建筑风格的楼房映入眼帘,社区活动广场、休闲长廊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在王新成老人百余平方米的新居,家电样样齐备。“我们4口人原来住在山上的土坯房里,每到下雨就提心吊胆。现在住进社区宽敞安全的新居,日子过得一天一个新样子。”王新成说。
“十年九灾、因灾致贫”是长期困扰白河县安全与发展的一大难题。近年来,白河县委、县政府抢抓省委、省政府陕南移民搬迁重大政策机遇,坚持把移民搬迁作为推进“三农”统筹和“四化”同步的动力引擎,系统谋划相关配套措施,统筹推进各项工作落实,既解决了近9万人的搬迁安置问题,又为大规模土地流转利用奠定了基础,为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出现、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组合创造了条件。
聚合要素建体系
白河县是我省自然条件最差的县之一,受自然条件限制,至本世纪初,全县仍有近2.7万户9.3万人在山地危房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2010年7月18日,一场特大洪涝灾害袭击陕南。8月3日,又一场地质灾害发生在白河县小双镇东村,山体滑坡致使该村2组群众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2012年8月6日,特大山洪摧毁了整个红石河流域,沿途农房被毁,群众生命财产损失惨重。
面对一次次痛心的经历,巨大灾害面前,白河县决策者陷入了深思。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早已不能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如何最大限度减少灾害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又能让广大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勤劳致富获得稳定收入?
白河县委书记陈晖认为,像白河这样一个立地条件很差的县,唯有突出集中安置,才能最大限度释放搬迁效应,不仅能够达到避灾安居的目的,使搬迁群众一劳永逸,而且能够改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城乡协调同步发展。
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大规模陕南避灾扶贫搬迁,规划10年搬迁安置240万人。白河县被列为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县,无疑是白河发展史上的历史性转折。2011年7月10日,全市避灾扶贫安置工作现场会在白河召开。白河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这不仅是从根本上解决白河山地危居问题的重大民生工程,更是触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变革,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为。全县避灾扶贫搬迁帷幕由此拉开。
为解决好安置房屋建在哪的问题,该县坚持全域规划理念,编制完成《白河县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从总体上对全县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资源配置情况进行整体谋划。
按照“脱贫、避灾、安居、发展”的总体要求,该县制定移民搬迁安置“11135”专项规划,重点建设1个宜居县城、11个重点集镇、35个新型农村社区,促进人口迁移、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各类要素资源向县城、集镇、社区聚集,构建起符合山区实际的搬迁安置体系。
通过几年努力,全县已初步实现了县城、集镇和农村社区人口各占三分之一的发展格局,完成搬迁14113户44168人,集中安置12927户,集中安置率达91.6%。完成国家移民搬迁投资8.54亿元,带动社会投资28亿元,城镇化率提升10.2个百分点。
集中安置建家园
“人挪活,树挪死,搬出深山条件就是好,过去愁人的水电路难题如今都解决了。”在茅坪镇枣树社区,73岁的夏万芳做梦也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以前住山里,吃水难、走路难、看病难。多亏了党的好政策,让我们山里人过上了好日子。”她一边洗菜一边感慨地说。
为让搬迁政策落地生根、真正造福群众,该县推行整乡、整村、整组搬迁,县城住宅楼集中安置、乡镇小城镇综合开发安置、中心村就近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等多种模式。
该县积极探索“工商企业下乡建设、外出能人返乡建设、村组干部带头建设、搬迁群众自主建设”多种建设模式。在政策引导激励下,返乡能人王启武在宋家镇光荣村开山改河平整土地 80亩,建筑住房34500平方米,一次安置搬迁230户1200人;创业能人刘和兴联合3位企业家,投资1.5亿元在家乡仓上镇天宝村流转土地6000亩,建起省级示范农业园区,并在山下建成裴家社区,集中安置山上搬迁农民89户,农民在园区务工,形成“山上园区,山下社区,农民就地变工人”的天宝模式,被全省学习推广。
冷水镇三院村地处后高山,交通不便,通过整村搬迁模式,全村398户已搬下山372户。山上建农业园区,山下建工业园区,沿河两岸打造休闲旅游观光区,创建宜居社区。目前,该村已基本达到3个80%,即80%耕地建成了产业园,80%的群众搬进了新社区,80%的劳动力在园区和社区工厂稳定就业。目前,已建成产业园5个、社区工厂2个。
不同的建设发展模式、新型移民搬迁安置社区见证了白河移民搬迁工作不断尝试探索的发展轨迹。该县在推进搬迁工作中,始终不忘困难群众,优先保障每一个困难家庭都拥有安全住房。特别是对自身无法实现搬迁的特困群众,由政府统一规划设计建设50至60平方米的房屋,实施“交钥匙”工程,使3473户特困群众“居者有其屋”。
几年来,全县累计建设移民搬迁安置区37个,搬迁总规模达3万户11万人,集中安置率均达90%以上,节约用地近千亩,有效破解了用地难题。先后三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陕南避灾扶贫搬迁工作先进县”称号,获全省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示范县称号。
产业带动富百姓
搬迁不是目的,致富才是根本。就业增收正是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根本支撑。为确保移民搬迁顺利推进,该县广开增收致富门路,把山上农户搬迁到山下建农村生态社区,把土地流转给企业建现代农业园区,通过企业用工及园区产业工人形式,解决好农民持续增收难题。
培育发展现代农业。该县顺势而为,积极引导工商企业、村组干部、返乡能人进入农村创业。通过探索工商资本与农业资源有效融合,项目建设与企业经营无缝对接,有效破解了群众搬迁、土地撂荒的问题。通过整理土地、配套建设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立各类产业示范园,引导山区农业向科技、生态、高效、有机方向发展;通过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两手”发力,从根本上解决了谁来种地,如何种地,如何让农民增收的问题。
目前,全县流转土地、山林5万余亩,兴办4个省级、23个市级、48个县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培育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200多个,探索出“集中安置建社区、土地流转建园区、农民就地变工人”模式,解决搬迁户就近就业9000余人。
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利用城镇人口迅速增加的有利时机,依托城镇和移民搬迁社区,大力招商,规划建设小微企业孵化园。“两河”工业园区入园企业65户,新增就业岗位3000多个。初步建成汽车装配、新型建材、医药化工、木瓜制品、服饰加工五大主导产业,有力支撑了移民搬迁群众就业问题。全县29个100户以上新型社区配套了55家社区工厂,可吸纳就业4645人,近2000名留守妇女实现了住在楼上,业在楼下,儿童托管在社区。
强化创业技能培训。5年来全县开展技能培训2万余人次,发放创业贴息贷款1.89亿元,扶持创业2000人,新增城镇就业7500人。“住在山下,就业增收在山上;住在城镇,就业增收在企业;住在社区,就业增收在工厂”的发展格局在全县初步形成,并成为全县在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一大亮点。
目前,全县2500余名农民工“归巢”创业,县内工商企业、农业园区、家庭农场70%以上都是返乡人才创办的,总数达513户,注册资金20.2亿元,每年带动6000人脱贫,在当地就业的群众每人每年平均收入3万元。
山乡巨变,政通人和,百业兴旺,民富县强。白河县运用系统思维,统筹谋划推进,在“搬得出”的基础上,正努力解决好“稳得住、能致富”的问题,以实现移民搬迁与三产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协同推进、一举多赢。
相关阅读